別只當個 AI 使用者,用「治具」思維成為流程創造者

本文同步發表於:
別只當個 AI 使用者,用「治具」思維成為流程創造者 - 巴哈姆特小屋



 

來源:AI 引領職場改革:迎接「大壓縮」時代吧



(圖片來源:Google Gemini生成)


許多人對 AI 的浪潮抱持一個天真的期望:以為它能讓「不會的人」一夕之間變「會」。然而,現實是,新科技往往只會讓「原本就會的人」如虎添翼,體驗到效率的喜悅;而缺乏核心思維的人,再好的工具也難以施展,甚至只會凸顯其短處。

這個決定性的核心思維,我稱之為**「治具」思維**。


什麼是「治具」?它為何是駕馭 AI 的關鍵?

「治具」是工業自動化的基礎,其精髓並非創造一個「更厲害的工具」,而是[b]將複雜、依賴經驗的流程,拆解並重塑為標準化、可複製的步驟,從而根本性地降低執行門檻[/b]。若不理解這點,無論你接觸的是 RPA、n8n 還是最新的 AI 模型,思考都很容易打結。因為你會看不懂如何將這些強大的工具「嵌入」到自己的實際工作流程中,自然無法體會何謂「降低門檻」。這也解釋了,為何當 Google Gemini 問世時,我能立即將其應用於中國象棋對弈和優化職場工作流程,將其視為一個萬用的「治具」來縮減時間成本;而多數人卻仍停留在寫程式、寫文案、情緒價值等有限的場景中。


延伸閱讀:

AI是否真的會搶走人類的工作?(這篇有實際使用中的職場案例可以解惑)


從章魚燒影片,洞見思維的巨大差異

這個思維差異,可以從一個簡單的章魚燒影片中清晰體現。影片中,師傅使用特製的模具快速製作章魚燒。

多數人(使用者思維)看到的: 「哇,那模具好方便!」、「老闆好厲害!」

具備治具思維(創造者思維)看到的: 一個絕佳的「治具條件」與巨大的商業潛力。這個模具將烹飪技巧「標準化」了,意味著整個流程可以被量化、改良、甚至發展成一套自動化的商品。最終,你可以賣出一整套「不會做章魚燒,也能開店當老闆」的解決方案。

這就是創造力的體現。AI 或許能分析出影片是「半自動化流程」,但它無法洞察其背後「商品化」的商業價值——這正是人類大腦獨一無二的地方。



(圖片來源:Instagram)



結論:培養你的「治具」腦,成為 AI 時代的創造者


回看李開復老師曾強調的「創造力、好奇心、同理心」,其本質與「治具」思維不謀而合。它們都在指引我們去觀察、解構問題,並創造出一套能規模化的解決方案。AI 的浪潮並不是要填平所有能力的鴻溝,它真正賦能的,是那些懂得用「治具」思維解構問題、設計流程的人。與其不斷追問 AI 能為你做什麼,不如先開始培養自己的「治具」腦。唯有如此,你才能真正駕馭 AI,成為流程的創造者,而不僅僅是工具的被動使用者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實測] Claude 3、Google Gemini Pro v1.0、ChatGPT-4 Turbo - 詐騙對話紀錄文本分析測試

「Ai推理」的標準定義是什麼?

集結當前四種Ai技術最強夢幻組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