戳破 AI 泡沫化的迷思:問題不在工具,而在我們僵化的創造力

近期,市場上關於「AI 泡沫化」的討論甚囂塵上。許多人滿懷期待地引入 AI 工具,卻發現理想豐滿,現實骨感。最終,在工作流程中處處碰壁,只能無奈地將其歸咎於「AI 不過是炒作」。然而,我們是否忽略了問題的真正核心?或許,瓶頸並不在於 AI 工具本身,而在於我們試圖將其套入既有工作模式時,所暴露出的創造力赤字。



一個真實案例:當 AI 遇上成堆的客訴影像

讓我們先從一個真實的工作場景談起。我的工作內容之一,是需要調閱多台車輛的行車記錄器,找出客訴事件發生的影像證據。

理想中的 AI 解方:許多人會直覺地認為:「這簡單!把所有影片都丟給 AI,讓它去自動辨識分析不就好了?」從技術理論上看,AI 確實具備觀看並理解影片內容的能力。

殘酷的現實流程:但在現實中,這個方法毫無效率可言。我常常需要處理數台車、數十個小時的影像檔案。將這些龐大的檔案逐一下載,再讓 AI 逐幀分析,整個過程耗費的時間與運算資源,遠比我手動尋找來得更慢、更昂貴。這就是一種典型的、不考慮可行性的「AI 幻覺」。


從邏輯上看,這完美地詮釋了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。如果我堅持糾結於「如何讓 AI 看影片」這一種方法,很快就會撞上效率的難牆,並得出「AI 無用」的結論。[/div][div]

但從創新的角度思考,問題的核心或許應該是:「如何最快地命中事件時間點?」當我轉換了這個思維,解決方案便豁然開朗。我最終放棄了與影像的直接搏鬥,轉而利用 Excel,透過計算GPS軌跡與客訴時間點的時間差,精準地鎖定事件發生的那一秒。這就是創造力帶來的差異——[b]解決問題,而非強行使用工具。[/b][/div][div][b]

泡沫的來源:是技術的無力,還是思維的僵化?

這個案例,正是當前 AI 泡沫化爭議的縮影。市場之所以會高喊泡沫,正是因為太多人將 AI 視為一個可以直接替換人力、無縫接軌的「魔法棒」,而忽略了現實工作流程中的「系統性摩擦」

當理想中的全自動化無法對接上充滿限制的現實時,「泡沫化」就成了最合理的結局。這也是為什麼我鼓勵大家,直接拿著人力銀行的職缺去進行思想實驗:

「如果我今天應徵上了這個工作,市面上有哪款 AI 工具能實質地幫助我?」

當你進行這樣的實戰推演後,如果得出的結論是「任何 AI 工具都無法在我的工作上發揮任何用處」,那只有兩種可能:

1.這個 AI 工具確實被過度炒作, 其功能與真實需求嚴重脫節。

2.我們自己陷入了創意的瓶頸,無法跳出既有框架,為 AI 找到新的施力點


從風險角度看,將一切歸咎於工具,會讓我們錯失真正提升的機會。我們需要批判性地思考,問題究竟出在哪個環節?是工具性能不足?是公司基礎設施落後?還是我們自身缺乏重新設計工作流程的想像力?

結論:成為 AI 的駕馭者,而非空想家

AI 時代的真正挑戰,並非學會操作某個特定的工具,而是培養一種「AI 思維」——一種重新審視、解構並重組工作流程的創造力。

與其期待一個完美的 AI 來適應我們陳舊的方法,不如主動思考如何改變我們的方法,來最大化 AI 的價值。就像我的案例一樣,AI 或許不適合直接分析影像,但它可能極擅長從文字中提取時間點、或是在龐大數據中識別出高風險模式,從而輔助我的 Excel 分析法。

[/div][div]下一次,當你覺得 AI 不過是泡沫時,不妨先退一步問自己:是 AI 無法融入我的工作,還是我尚未為我的工作,創造出一個能讓 AI 發光發熱的全新舞台?答案,往往在後者。[/div]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集結當前四種Ai技術最強夢幻組合

AI是否真的會搶走人類的工作?(這篇有實際使用中的職場案例可以解惑)

[實測] Claude 3、Google Gemini Pro v1.0、ChatGPT-4 Turbo - 詐騙對話紀錄文本分析測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