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25的文章

戳破 AI 泡沫化的迷思:問題不在工具,而在我們僵化的創造力

圖片
近期,市場上關於「AI 泡沫化」的討論甚囂塵上。許多人滿懷期待地引入 AI 工具,卻發現理想豐滿,現實骨感。最終,在工作流程中處處碰壁,只能無奈地將其歸咎於「AI 不過是炒作」。然而,我們是否忽略了問題的真正核心?或許,瓶頸並不在於 AI 工具本身,而在於我們試圖將其套入既有工作模式時,所暴露出的創造力赤字。 一個真實案例:當 AI 遇上成堆的客訴影像 讓我們先從一個真實的工作場景談起。我的工作內容之一,是需要調閱多台車輛的行車記錄器,找出客訴事件發生的影像證據。 理想中的 AI 解方: 許多人會直覺地認為:「這簡單!把所有影片都丟給 AI,讓它去自動辨識分析不就好了?」從技術理論上看,AI 確實具備觀看並理解影片內容的能力。 殘酷的現實流程: 但在現實中,這個方法毫無效率可言。我常常需要處理數台車、數十個小時的影像檔案。將這些龐大的檔案逐一下載,再讓 AI 逐幀分析,整個過程耗費的時間與運算資源,遠比我手動尋找來得更慢、更昂貴。這就是一種典型的、不考慮可行性的「AI 幻覺」。 從邏輯上看 ,這完美地詮釋了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。如果我堅持糾結於「如何讓 AI 看影片」這一種方法,很快就會撞上效率的難牆,並得出「AI 無用」的結論。[/div][div] 但從創新的角度思考 ,問題的核心或許應該是:「如何最快地命中事件時間點?」當我轉換了這個思維,解決方案便豁然開朗。我最終放棄了與影像的直接搏鬥,轉而利用 Excel,透過計算GPS軌跡與客訴時間點的時間差,精準地鎖定事件發生的那一秒。這就是創造力帶來的差異——[b]解決問題,而非強行使用工具。[/b][/div][div][b] 泡沫的來源:是技術的無力,還是思維的僵化? 這個案例,正是當前 AI 泡沫化爭議的縮影。市場之所以會高喊泡沫,正是因為太多人將 AI 視為一個可以直接替換人力、無縫接軌的「魔法棒」,而忽略了 現實工作流程中的「系統性摩擦」 當理想中的全自動化無法對接上充滿限制的現實時,「泡沫化」就成了最合理的結局。這也是為什麼我鼓勵大家,直接拿著人力銀行的職缺去進行思想實驗: 「如果我今天應徵上了這個工作,市面上有哪款 AI 工具能實質地幫助我?」 當你進行這樣的實戰推演後,如果得出的結論是「任何 AI 工具都無法在我的工作上發揮任何用處」,那只有兩種可能: 1.這個 AI 工具確實被過度炒作 , 其功能與...

颱風假後的職場啟示錄:您的「忙碌」,可能只是被裁員的前奏

圖片
 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假,往往是檢驗企業體質與個人能力的最佳時刻。當常規節奏被打亂,原本隱藏在組織內部的運作斷層便會浮出水面。這一次的停擺,反而讓筆者直接洞察到職場中幾個致命的潛在風險。 一、 「複製貼上」的思維陷阱 許多人在工作崗位上看似資深,但其實他們的工作邏輯極其脆弱。筆者觀察到四種最常見的危險特質: 1.缺乏流程優化的設計力: 習慣於現狀,從未思考過「有沒有更好的做法」。 2.喪失批判性思考: 對於接收到的指令或資訊照單全收,無法分辨合理性。 3.缺乏因果風險控管: 看不到事情的前因後果,導致一遇到突發狀況(如颱風假導致的時程變動)就手忙腳亂。 4.「複製貼上」的傳承模式: 這點最為致命。許多人只是將前手留下的知識與流程,不經消化地「死記硬背」,再原封不動地教給新人。 這種缺乏內化的傳承,導致了工作流程的僵化。一旦環境變數稍微改變,這些只會「複製貼上」的員工就會陷入無限的鬼打牆,無法應對。 延伸閱讀: 戳破 AI 泡沫化的迷思:問題不在工具,而在我們僵化的創造力 二、 複雜化不是專業,而是「低產出」 職場上存在一種奇妙且危險的邏輯:「明明可以優化得非常簡單、高效的工作項目,卻硬是要搞得耗時且流程高度複雜。」 這類員工往往誤以為「流程繁瑣」代表著「工作嚴謹」或「我很忙」。但殊不知,在講求效率的企業主眼中,這正是標準的「低產出」行為。將單純的事情複雜化,不僅拖累團隊效率,更是在消耗公司的資源。 當公司面臨決策性的大量裁員時,這類「把簡單變複雜」的員工,往往會是第一波被淘汰的對象。因為他們的「忙碌」沒有產值,一旦失去了這個職位,他們會發現自己並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,最終陷入原地失業的尷尬處境。 延伸閱讀: 別再付AI智商稅了!一個公司主管的殘酷實測:沒有這項能力,你就是下個被淘汰的人 三、 AI 時代的「真」實力驗證 這也延伸出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:生成式 AI 的落地成效驗證。 很多人訂閱了 AI 工具,卻鮮少討論如何在這種「包山包海」、充滿雜訊的真實職場環境中應用。筆者認為,要驗證 AI 模型的實力,以及使用者駕馭 AI 的能力,正是在這種混亂的流程中。 面對來自營運層、管理層所提出的各種(有時甚至是浮誇的)要求,您是否能利用 AI 迅速理清邏輯、簡化流程、產出結果?這才是未來「人機協作」的關鍵體驗重點。AI 是一面照妖鏡,它會放大強者的效率,也會讓只會「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