颱風假後的職場啟示錄:您的「忙碌」,可能只是被裁員的前奏

 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假,往往是檢驗企業體質與個人能力的最佳時刻。當常規節奏被打亂,原本隱藏在組織內部的運作斷層便會浮出水面。這一次的停擺,反而讓筆者直接洞察到職場中幾個致命的潛在風險。





一、 「複製貼上」的思維陷阱




許多人在工作崗位上看似資深,但其實他們的工作邏輯極其脆弱。筆者觀察到四種最常見的危險特質:


1.缺乏流程優化的設計力: 習慣於現狀,從未思考過「有沒有更好的做法」。

2.喪失批判性思考: 對於接收到的指令或資訊照單全收,無法分辨合理性。

3.缺乏因果風險控管: 看不到事情的前因後果,導致一遇到突發狀況(如颱風假導致的時程變動)就手忙腳亂。

4.「複製貼上」的傳承模式: 這點最為致命。許多人只是將前手留下的知識與流程,不經消化地「死記硬背」,再原封不動地教給新人。


這種缺乏內化的傳承,導致了工作流程的僵化。一旦環境變數稍微改變,這些只會「複製貼上」的員工就會陷入無限的鬼打牆,無法應對。


延伸閱讀:

戳破 AI 泡沫化的迷思:問題不在工具,而在我們僵化的創造力




二、 複雜化不是專業,而是「低產出」


職場上存在一種奇妙且危險的邏輯:「明明可以優化得非常簡單、高效的工作項目,卻硬是要搞得耗時且流程高度複雜。」


這類員工往往誤以為「流程繁瑣」代表著「工作嚴謹」或「我很忙」。但殊不知,在講求效率的企業主眼中,這正是標準的「低產出」行為。將單純的事情複雜化,不僅拖累團隊效率,更是在消耗公司的資源。


當公司面臨決策性的大量裁員時,這類「把簡單變複雜」的員工,往往會是第一波被淘汰的對象。因為他們的「忙碌」沒有產值,一旦失去了這個職位,他們會發現自己並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,最終陷入原地失業的尷尬處境。


延伸閱讀:

別再付AI智商稅了!一個公司主管的殘酷實測:沒有這項能力,你就是下個被淘汰的人






三、 AI 時代的「真」實力驗證


這也延伸出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:生成式 AI 的落地成效驗證。


很多人訂閱了 AI 工具,卻鮮少討論如何在這種「包山包海」、充滿雜訊的真實職場環境中應用。筆者認為,要驗證 AI 模型的實力,以及使用者駕馭 AI 的能力,正是在這種混亂的流程中。


面對來自營運層、管理層所提出的各種(有時甚至是浮誇的)要求,您是否能利用 AI 迅速理清邏輯、簡化流程、產出結果?這才是未來「人機協作」的關鍵體驗重點。AI 是一面照妖鏡,它會放大強者的效率,也會讓只會「複製貼上」的人顯得更加無用。


延伸閱讀:

AI是否真的會搶走人類的工作?(這篇有實際使用中的職場案例可以解惑)





四、 殘酷的「離職測試」:你真的有跨域能力嗎?


最後,我們該如何評估自己是否具備不可被取代的競爭力,甚至是否為「跨域人才」?其實方法很簡單,也很殘酷。試想一下,當您向原本的公司遞出離職信,走出大門的那一刻,您是否能通過以下三種真實情況的考驗:


1.裸泳的真相: 離開了現有的公司招牌、職位與薪水保護傘後,你是否才驚覺自己其實沒有獨立生存的本錢或實力?

2.跨域的壁壘: 試圖轉換跑道時,是否發現許多跨行業領域的知識,自己根本「完全學習不來」,受限於既有的思維框架?

3.妥協的迴圈: 既然意識到學不來也跨不過去,最後是否只能無奈地承認:「那還不如在原本的位置與薪水上繼續待著就好?反正過一天算一天,等真的公司裁員再說。」


颱風假終究會結束,但它帶來的職場啟示不應被遺忘。別讓您的工作資歷,只是一連串「複製貼上」的總和;別讓你的忙碌,成為掩蓋低產出的藉口。在這個變動劇烈的時代,唯有具備優化流程的思考力與跨域適應力,才是真正的鐵飯碗。


延伸閱讀:

別只當個 AI 使用者,用「治具」思維成為流程創造者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集結當前四種Ai技術最強夢幻組合

AI是否真的會搶走人類的工作?(這篇有實際使用中的職場案例可以解惑)

[實測] Claude 3、Google Gemini Pro v1.0、ChatGPT-4 Turbo - 詐騙對話紀錄文本分析測試